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,三民主义的倡导者,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的缔造者,因 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” 的伟大功绩,被誉为“国父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然而,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,后人却为其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墓,其规模之大堪比帝陵。 这样的举动会不会违背了中山先生“天下为公”的理念?还是背后另有“文章” ?
清朝末年,世风日下,政府腐败无能,老百姓民不聊生。就在全国人民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,一群以孙中山为核心的有识之士站了出来。他和黄兴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,一起推翻了帝制,促进了共和,让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征程。
即便在晚年时期,无兵无权的时候,孙中山先生依旧笔耕不辍,撰写了《建国方略》等书,来阐述今后建设中国的大方向。
可以说,孙中山先生的一生,是伟大的,无私的。他始终致力于奔走革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配得上“国父”的称号。
然而,到了1925年的时候,孙中山先生再也无法继续领导革命了,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。在吩咐了诸多后事以后,孙中山先生躺在病床上,平静的等待死亡到来。
1925年3月12日,孙中山先生说完那句 “革命尚未成功、同志仍需努力” 以后,永远的离开了人世。
在此之后,孙中山先生的殡葬问题,便成了国府要员的头等大事。按照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说法,他希望效仿俄国的列宁同志,在去世后留下遗体,这样就能让民众瞻仰,继承革命之精神了。
所以为了满足孙中山先生的遗愿,筹备委员会特意找苏联购买了一口水晶棺。这种棺材一来比较透明,二来可以防腐,所以用它来放置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再合适不过了。
只不过,这口棺材在运输途中磕磕绊绊,等送到工作人员发现棺材已经损坏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自然不能用它来盛放孙中山先生的遗体,于是筹备委员会又向苏联订了第二口棺材。
然而,由于当时没有高端的防腐技术,所以等到第二口棺材送到的时候,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经出现了腐败。如此看来,就只能将孙中山先生入土为安,维护圣贤之躯的形象。
做出决定土葬以后,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宋庆龄,便打算在 南京紫金山 选一处墓址。因为早年孙中山在南京紫金山游览的时候,就表示自己死后想要葬在这里。
宋庆龄为了满足孙中山最后一个愿望,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往紫金山上跑。勘测了多处地点,最终把墓址定在了半山腰的茅山坡。
因为这里看起来就是峰峦俊秀之地,地脉纵横之所。把孙中山先生葬在这里,一定能佑及华夏子孙千秋万代。
选好墓址以后,接下来就到了建造陵墓这一步。当时筹备委员会为了能找一位优秀的设计师,特意开出1万两白银的薪酬,以此来广纳天下英才。
很快,一位名叫 吕彦直 的陵墓设计师,映入了筹备委员会的眼帘。他凭借独特的设计工艺,和丰富的建筑经验,成功担任了中山陵的总工。
按照吕彦直的规划,这座中山陵占地8万平方米,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,来修筑各种纪念亭。
为了不让中山陵显得太过于“帝化”,工程师特意剔除了跟帝陵相关的神道石刻。然后让祭堂和墓室相通,这样就能让祭拜者直接进入墓室瞻仰了,可谓是十分的“亲民”。
此外,工程师还摈弃了跟帝陵有关的红墙和金色琉璃瓦,转而用象征民主的蓝白色,来粉饰屋顶和墙壁。通过这些设计,来彰显出中山陵极具革命气质的一面。
这里面最有特点的一项建筑,无疑就是通往陵墓的石阶了。 这趟石阶一共有392级,象征着那时候的3.92亿中国人 ,象征孙中山先生始终把家国人民放在心上。
只不过,虽然中山陵的设计理念十分完美,但施工期,北伐战争打响了。中华大地再次陷入混乱。由于全国各地打成一片,南方打完北方打,北方打完双方打,最终把中华大地打得千疮百孔。
在这种形势下,中山陵的建造自然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。也就是有人有材料了,那就继续建。如果啥都缺乏的话,那就只能停工。
从1926年开始,一直到1929年竣工,中山陵因为各种施工进度的问题,整整拖了3年时间才建成。在此期间,总工吕彦直因为积劳成疾,甚至还死在了工位上,年仅36岁。
可以说,在建造中山陵的过程中,无数仁人志士,就像当初跟着孙中山先生干革命一样,前赴后继,舍身取义。
比如近代水泥大王姚锡舟,为了给中山陵选择上等石料,不惜垫资也要把工程做下去。中山陵完工以后,姚锡舟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,反而还花费了十几万两白银。
由此可见,孙中山先生无私、伟大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,不然的话,这些人是不可能为孙中山先生这样付出的。
1929年5月底,中山陵落成以后,便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,入土为安。6月1日那天,108位杆夫,抬着重达半吨的青铜棺,开始出城上山。 那时候整个南京城挂满白布,数十万人为孙中山先生送行。
上午10点,到了正式下葬的时候,此时中山陵外鸣枪101响。随着广播的播送,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。最终,随着最后一坯黄土的覆盖,孙中山先生永远的沉睡在了这块帝陵之地。
有些人可能觉得,孙中山先生作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驱人物,不应该采用这种规模的陵墓。毕竟孙中山很早就说出了 “天下为公” 这四个字。
既然如此,那他就得像普通人一样,采用一个简朴墓葬活动就行了。但为什么后面又要建造这么豪华的陵墓呢?
关于这个问题,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。 首先就是蒋介石、汪精卫等人,为了继承孙中山先生的法统,所以都抢着给他大操大办,这样就能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府接班人了。
至于中山陵如此豪华的第二个因素,则是民心所向。毕竟孙中山先生操劳了大半辈子,为了中国的复兴,做出了无数的贡献,所以他有资格配得上这样的陵墓。
当然了,像这种情况,其实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意。因为孙中山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要建陵墓。
即便他在临终之际,也表示一切从简就行了。所以陵墓的豪华,跟孙中山先生本人的信仰,并不冲突。
其次,前面也提到过,孙中山先生在游览紫金山的时候,说是将来想要葬在此处,说完还补了一句: “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” 。
由此可见,孙中山先生一直以来,都是以一种奉献者、付出者的姿态,来处世的。他并不想像其他帝王一样,吸尽天下钱财,来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寝之所。
他唯一的想法,就是在油尽灯枯之际,能让世人感受到自己的一丝余热。这才是孙中山先生的初衷,也是他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,有谁能称得上是“大公无私”的人,那孙中山先生觉得是其中之一。
天安门广场在重大日子会摆放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
从晚清,到民国,再到新中国,世人无不透露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。如果没有他,估计中国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很久,正是有了他的出现,中国的命运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转折,他就像黎明前的那道曙光一样,熠熠生辉,照耀万物,可惜中山先生没法看见如今的盛世。
关键词: